初到西藏,叶万华便被这片土地纯粹的自然、纯粹的信仰和纯粹的笑容所深深吸引。但同时,他也留意到了当地藏区孩子所穿校服的面料颜色,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,五年前藏区孩子的校服状况让他感慨万千。那一刻,作为浙江援藏队伍中的一员,叶万华下定决心,要将浙江的先进理念、技术与当地藏饰文化元素相结合,在西藏那曲扎根发展,成立服装制造工厂,开启产业造血的新征程。

在那曲这片被公认为艰苦却资源丰富的土地上,叶万华带领团队已经扎根了六年。这六年,是浙江援藏产业造血理念在高原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的六年,也是促进民族团结、共筑美好家园的六年。总结下来,对于边疆地区、少数民族地区、高海拔地区的企业发展,有三点经验可供借鉴,而这些经验也深刻体现了民族团结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
首先,要把当地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相结合,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之路。叶万华深知,西藏那曲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,这是当地发展的宝贵财富。他将浙江的服装制造技术与藏饰文化元素相融合,不仅填补了那曲市服装制造业的空白,更让藏饰文化通过服装这一载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这种融合,是浙江与西藏两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,是汉族与藏族等各民族智慧的结晶,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。
其次,企业要有解决当地就业、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初心,实现自身“造血”功能。叶万华的工厂积极吸纳当地藏族等各民族群众就业,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机会。通过产业带动就业,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,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。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,更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劳动、共同生活中增进了感情,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。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共同奋斗,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。
最后,一定要将党的好政策与企业发展相结合。叶万华深知,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。就像企业身处西藏,国家有稳定发展、生态强边的制造方略,他把这八字方针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,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在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,走可持续发展之路。同时,浙江援藏的政策也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。从第九批浙江援藏到如今的第十一批,历届援藏都注重产业援藏和产业发展,为叶万华的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帮助。这种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与地方企业的积极实践相结合,体现了国家对边疆地区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,也彰显了民族团结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意义。
当然,干事的人要真心热爱这片土地,有这份情怀才会有发展企业的动力。叶万华对西藏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,他二十五次进藏,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,用心感受着这里的一切。他不仅关注企业的发展,更注重体现企业的担当,积极投身公益事业。五年来,企业为牧区留守儿童捐赠了十五万套校服,普及现代科技校服理念,解决孩子统一校服文化的问题;在牧区通过光伏安装了很多路灯;在国家西藏定日县抗震救灾和疫情期间,捐赠了大量防疫物资,还在均衡教育方面捐赠了两百多万,包括五百多台电脑。这些公益事业的开展,离不开浙江援藏以及那曲市委市政府、县委县政府对企业产业布局的指导关怀,是党的好政策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结果,也是民族团结一家亲在公益领域的生动体现。各民族携手共进,共同为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而努力,让爱与温暖在高原传递。
展望未来,叶万华的公司立足于服装制造,已经填补了那曲市服装制造业的空白。接下来,他会深入介入芫根的育种、加工和观光旅游,同时结合当地牦牛产品,将这两个最具特色的当地资源禀赋更好地融合,打通一产、二产、三产全产业链,聚焦于服装制造和当地藏字头特色产品的发展,让企业发展得更好更强、更可持续。这一发展路径,不仅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,更能促进各民族在产业合作中的交流与融合,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。
叶万华的故事,是浙江援藏产业造血的动人篇章,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。在他的努力下,浙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在西藏落地生根,与当地的资源、文化深度融合,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,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团结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的力量,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