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洪流中,有人追逐风口,有人深耕传统,而马智广选择了一条融合商业智慧与文化使命的道路。他曾是国内乳业头部企业的高管,也曾担任德企中国区首席代表,却在事业巅峰之际转身,投身于国学教育的传播与实践。这一转变,并非偶然,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与精神回归的深刻追寻。

马智广的转型,源于生命中一次无法回避的“无常”。母亲的患病离世,让他直面生死的冲击与人生的无力感。在迷茫中,他遇见了国学学者刘宏毅先生,开始从文化养生、文化游学入门,逐步深入经典,重新唤醒内在的力量。“越学越受益,越感受到国学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”,他逐渐停掉其他事务,全心投入国学教育与传播的事业中。
“四维通慧”蕴含着“向上提升、通达智慧”的深意,源自导师刘宏毅先生五十余年一以贯之的国学践行与传播,致力于贯通儒释道三家精髓,还原文化本质,超越宗教形式,直指人心觉悟。其宗旨是“天地精神-立志向,庙堂气象-拓格局,圣贤学问-必致用,忠烈风骨-炼心性”,展现出一种融合传统精神与现代理念的文化气象。
在践行层面,四维通慧以儒家为主干,强调生命的实践与精神的超越;同时去除道家与佛家的宗教外衣,回归文化本质。马智广认为,传统文化表现为形式,而文化传统才是其生命力所在。中国文化的传承是绵延不断的链条,而四维通慧正是致力于做好“承上启下”的关键一环。
面对传统国学教育“师带徒、小众化、精英化”的局限,四维通慧构建了“线上线下结合、学践并重”的创新模式。通过搭建网络平台,构建混龄同步的云端学习型组织,结合线下深度活动,打破时空限制,让国学从“精英之学”走向“大众之育”。其目标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,而是指向“全人教育”——通过“立志、求学、明德”,实现“修齐治平”的人生进阶。

在国学教育领域出现功利化乱象的今天,四维通慧坚守“返本开新”的原则。“经典永不时髦,永不过时”,马智广强调,既要回归经典本源,述而不作,百年树人;也要与时俱进,学而时习之,让经典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,有人质疑国学是否已然“过时”。马智广却认为,国学恰恰将在AI时代成为人类的“实学”。AI可以模拟人的认知功能,成为超级工具,尽“物性”;而人心的“觉性”,觉而生慧的部分,是AI无法企及的。国学正是唤醒和培养这种“觉性”的关键。
在推动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、世界文化“引进来”的实践中,四维通慧自创立之初便积极行动。刘宏毅先生多年前就为海外华裔子弟讲解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等启蒙经典,到处传播儒家“内圣外王”的理想。四维人坚信,二十一世纪将是华夏文明焕发新生的世纪,而四维通慧愿做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。
关于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,马智广有着独到的见解。传统文化并不反对求名求利,但有阶段性——从生存、生活到生命、生死,当“求其大”。真正的“大利”应同时包含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。学员付费学习并在各自领域加以应用、创造价值,四维通慧也由此获得发展,这正是“己欲立而立人”的生动体现。
对于年轻一代,马智广满怀期待,他从四维通慧的众多年轻学员身上看到了朝气与活力。他寄语年轻人:人生的意义靠自己赋予,文化的根基是生命能量的来源,而文化身份则让我们成为“堂堂正正的中国人”。
从商业精英到国学践行者,马智广的转型之路,不仅是个体生命意义的重新定位,更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价值重构的缩影。他和所有四维人所践行的,不是对故纸堆的简单回归,而是让文明的薪火,成为照亮现代人心灵的火炬。在传统与现代、个体与时代的交汇点上,马智广与“四维通慧”团队,正以坚定的步伐,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。





